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规划的通知
2012-01-16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现将《浙江省“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一月十日

浙江省“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规划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是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对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构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依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订浙江省“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规划。

        一、背景与需求

     (一)“十一五”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展

      “十一五”期间,浙江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科技攻关与科技示范,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搭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全省对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日趋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得到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科技计划中,重点组织实施了七大重大科技专项和八个优先主题,2006-2010年社会发展领域共计列入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517项,其中厅市和部门会商项目10项,一般科研和面上项目863项,省级财政资助经费近4.5亿元;七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总投资13.9亿元,其中省、市、县财政资助经费2.57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0.73亿元。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 争取到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水污染防治、海洋科技、服务业信息化及公共安全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共争取“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712项,获国家资助经费达27.26亿元。

        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8年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药现代化等七大专项,累计实现产值60余亿元,销售收入近50亿元,利税近10亿元;累计节电743.3万度;节水726万度;节煤13.9万吨;减少SO2COD排放分别为2270吨和11545吨;培养硕博士及中高级人才近1200余名,其中高级人才220余名;获专利授权6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20余项;制定各类标准44件;为社会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

        加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据初步统计,至2010年底,全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据初步统计,目前已共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8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2家;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9个,其中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家;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4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家;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近10家,创新联盟4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1个,并在服务业领域建立了一批技术创新与示范基地。各类创新载体的建设,为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与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成就显著。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各类工业危险固废处置、生活垃圾处置、江河富营养化控制、环境监控集成技术、城市饮用水源保护、烟气脱硫脱硝、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以及环保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等方面,已在国内形成较强优势。人体器官移植和多脏器联合移植技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大肠癌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质谱诊断技术、重大传染病等重大高发疾病的预防控制技术、视光学研究、新型疫苗、现代中药制药装备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药创制水平与新药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共获14个一类新药临床批文。国产化深水网箱设备开发及其养殖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及其装备国产化开发、海产品深度加工利用技术、海产品超低温快速冷冻加工技术及装备等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台风及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技术、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科技村镇建设与示范、宽带网络信息安全实时保护管理系统、城乡通用电子病历和数据交换平台、高校就业网络办公系统等成果,正推动着我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6-2009年社会发展领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奖30余项,获奖项数较“十五”时期增加86%;获省科技进步奖400余项,约占获奖总数的1/3

       (二)“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发展需求

       “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科技创新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距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民生等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社会发展领域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三废”减排压力巨大,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处理能力不足,现行处置方式还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隐患,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整治还缺少有效的系统综合配套措施,饮用水源保护与饮用水质健康保障的形势严峻,土壤污染防治及环境监测等还有待技术性突破与提高。

        医疗卫生、公共安全还不适应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保障的要求。恶性肿瘤诊治技术研究进程缓慢,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传染病、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出生缺陷率居高不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研究不足,重大基础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的竞争实力不强,新药创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医药制造从仿制到创制还任重而道远。气象、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频发趋势明显,受灾程度趋向扩大,交通事故、食品质量事故、生产事故,火灾与爆炸等各类安全事故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水平有待提高。

        海洋产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目前,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深度利用不够,海洋港航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偏低,海水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比重低,与资源和经济地位不相称;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以及信息服务有待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企业大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较弱,服务产品技术含量总体不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现代物流、国际商务、网络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不大,发展速度欠快。

       二、发展目标与重点

    (一)基本思路与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改善民生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各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举措,在环境资源、公共安全、人口健康、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努力“实现二个突破”、“推广三项工程”、“培育四个产业”、“实施五大专项”、“提升六个能力”,使技术创新项目与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比“十一五”时期增加30%以上,使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实现二个突破:努力实现社会发展领域体制机制和全社会对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投入有新的突破。

        推广三项工程:重点组织实施减排治污、服务业数字化和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等三项转化推广工程。

        培育四个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海洋产业、环保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实施五个专项:实施环境保护技术、重大高发疾病防治技术、新药创制技术、物联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五个重大科技专项。

       提升六个能力:提升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医药卫生技术、公共安全技术、海洋产业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六个创新能力。

     (二)战略重点

        1.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为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与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水资源节约利用与水污染防治技术、废气减排与废气污染物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处理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治理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集成技术创新,加快环保装备重点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大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管理等研究。并在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环境保护技术专项》计划。

      (2)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解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重点,规划先导、项目推动,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空间和功能布局,开展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达到40家左右,其中国家级达到15家以上,努力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体制创新试验区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示范区。

        2.加强疾病防治技术创新,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1)在医疗卫生技术领域,重点开展重大高发疾病防治、危急重病抢救及外科诊治技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创新,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和生殖健康技术创新,中医药防治技术创新,生物治疗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技术创新,先进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并在医疗卫生技术领域设立《重大疾病防治技术专项》计划。

      (2)加强农村与社区卫生适宜技术、农村与社区基层普及型医疗器械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慢性病、妇儿疾病、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高发疾病的农村与社区预防保健技术开发与推广普及;提高农村与社区急救、保健、护理康复、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的水平;提高就诊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3)开展重要污染物与有害环境对健康危害因素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着重开展全省重点区域、城市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研究,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效应、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机理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不同介质间迁移转化机理,特别是POPs污染物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建立水、空气、土壤等污染与环境健康损害的预警技术系统。

         3. 加强新药创制技术创新,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为提高本省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在医药产业技术领域,重点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中药现代化技术创新。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加强生物技术制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生物技术药物产品开发和大品种微生物药物制备技术改造。在化学合成制药领域加强化学合成药制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新结构、新机制药物开发和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研制,完成一批大品种药物技术改造。在中药现代化领域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药效成分提取及制剂、浙江优势特色药材与特色方剂开发利用、中药现代化制药设备的研发。加强药物新制剂和新释放系统技术研究开发。在医药技术领域设立《新药创制技术专项》计划。

         4.加强现代传媒与物联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1)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物联网感知层技术、产品与系统创新和物联网网络层技术、产品与系统创新,开展物联网应用层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在城市管理、文化传媒、交通物流、商贸流通、民生服务等惠民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为在国内外物联网研发竞争中取得优势,在应用中先行占位和取得市场效应,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发展,并以物联网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设立《物联网技术专项》计划。

      (2)以现代传媒技术应用为重点,开展现代物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文化传媒技术、数字旅游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数字城市和智能社区等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

      (3)开展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适合于现代服务业多个行业应用的共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5.加强海洋及港航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

     (1)开展生态型绿色港口物联与物流技术创新,海洋船舶修造技术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推进生态型绿色港航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2)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与海洋其它生物资源深度利用与加工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能力,加快扩大海洋生物资源加工利用产业规模。

     (3)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风能、潮汐能、波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增强海水资源利用能力,推进海洋绿色能源发展。

     (4)开展近海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海洋航运、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海洋环境安全技术与海洋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创新,提高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海洋安全保障技术水平。

        为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规模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在海洋产业技术领域设立《海洋开发技术专项》计划。

         6.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1)开展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气象灾害、台风灾害、洪涝灾害、风暴潮和涌潮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啸灾害、海岸侵蚀等重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开发,建设一批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示范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的科技支撑能力。

      (2)开展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设施、重大生产设备设施安全与交通事故监测监控及应急处置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河海防护设施、城市地下管线路网、重大工程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监控、安全隐患排除技术、基础设施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技术等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设施重大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开展企业生产设备和交通运输的重大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开发,攻克一批生产安全标准和生产安全监测监控与预警、事故应急救援关键技术。

     (3)开展科技强警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消防灭火与救援技术、危险品侦测与处置技术、警用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公安数据挖掘技术与警用装备技术以及公共安全领域其他急需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为解决减灾防灾与社会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设立《公共安全技术优先主题》计划,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0项以上。

      (三)重大科技专项

        在环境资源、疾病防治、医药产业、服务产业、海洋产业等战略重点领域,设立环境保护、重大高发疾病防治、新药创制、物联网、海洋开发等五个重大科技专项。

        1.环境保护技术专项

        为保护、改善全省生态环境与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专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项以上,至十二五期末,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环保技术集成和工程设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工业企业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与中水回用,饮用水安全与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等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

工业企业废水减排与污水处理,城镇污水处理与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深度脱氮除磷、中水回用,重点流域与重点湖库水污染控制、水环境质量改善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技术、设备与材料研究开发;

畜禽养殖业排泄物资源化和污水达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产品加工业污染控制、农村工业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区域与流域农业农村面源综合治理等技术研究开发;

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协同催化,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及捕捉与埋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汞、挥发性有机物、氯化氢、氟化氢等多种污染物的高效联合脱除,生产工艺有毒有害有臭废气控制与净化,工业粉尘控制排放与除尘,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城市灰霾天气监测预警与防治,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

各类污水污泥减量化与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置,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医疗废物与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农业废弃物减排与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废旧家电及电子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等技术、设备与资源化再生新产品研究开发;

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在土壤多界面中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和防止其扩散与迁移,受污染农田、工业污染场地和功能调整的土地土壤物理化学和其他新修复,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及后续生物质废料的清洁处置等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开发;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重点面向化工、印染、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研究不同产业特点的清洁生产技术模式,探索适应浙江实际的产业生态链组织技术模式;

水质毒性在线监测、环境激素类有毒有机污染物及POPs类污染物监测、放射性和辐射环境监测等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快速应急监测及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辐射污染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发;

水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装备、中水回用系统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装置、饮用水安全装备、环保药剂与功能材料、生物环保技术设备等环保装备和产品研究开发;

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管理等管理技术研究。

        2.重大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

        为加快提高重大疾病与本省高发疾病的防治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专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20项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高;重症乙肝和结核病患者病死率降低1020%;在器官移植、外科微创、视觉健康和致盲性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处全国领先水平。

耐多药肺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高发、新发和重发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治疗技术研究开发;

突发急性中毒事件、自然灾害与生物恐怖相关的公共应急检测、处置与治疗技术研究开发;

肿瘤预警与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技术研究开发;

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等高发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异常疾病早期强化干预技术与防治、保健综合技术研究开发;

老年重大高发疾病的防治与早期干预技术研究开发;

器官移植外科及围手术期管理技术研究开发;

微创外科诊治技术研究开发;

主要器官功能不全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支持治疗技术

危急重病抢救技术研究开发;

精神性疾病与神经疾病发病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开发;

视觉健康问题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技术及相关产品研究开发;

遗传病(单基因病与染色体病)产前诊断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阻断、医源性多胎防控、不良宫内环境相关子代成年期慢性疾病风险防范、新生儿感染及遗传疾病筛查与防治、生殖安全技术研究开发;

血液病、免疫风湿病、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研究开发;

重大、高发疾病基因治疗技术、细胞和免疫治疗技术,新型疫苗与新型佐剂、新型内植型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等技术及相关产品研究开发;

医疗控测器、微系统、脑机接口技术,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技术,生物力学仿真、计算机模拟和辅助诊疗系统,健康监测与调控技术,内窥镜与腹腔镜等先进医疗装备研制与开发;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靶标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生物信息、合成生物学、疾病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等医疗卫生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开发。

        3.新药创制技术专项

        为提高本省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研制完成3-5个创新药物、2个新释药系统,改造5-10个大品种药物和原料药物,成为全国新药创制强省。

1.生物技术药物

开展生物技术药物质量评价、生物技术药物安全评价、生物技术药物筛选、生物与化学组合、基因工程药物设计和构建、基因工程药物的修饰和长效化、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抗体人源化、抗体药物的规模化分离纯化、生物催化和转化等共性关键研究;开展新型基因工程药物、长效蛋白质药物、抗肿瘤治疗抗体、多肽疫苗/重组蛋白疫苗/D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大传染病与肿瘤的疫苗、重大疾病/流行性疾病/常见疾病的快速诊断产品、以及利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手性药物合成模块、心血管治疗药物及中间体、抗感染药物及中间体、病毒性流感治疗药物中间体、抗真菌药物中间体等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完成一批治疗重大疾病、人类多发病和常见病的大品种微生物药物制备技术改造。

2.化学合成药物

开展药物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大规模化合物样品制备、手性化合物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药物晶型研究、药物新制剂及释药系统研究、药物评价动物模型研究与制备、药效评价及新机理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新结构、新机制的创新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合物改构药物研究与开发;完成一批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研制一批国外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

3.中药现代化

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评价标准和数据标准化、浙产重要药材高效育种共性关键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浙产特色优势中药材的地道性形成机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饮片加工技术等研究开发;开展中药药效成分提取分离干燥等工艺技术和制剂工艺技术、制剂质量控制技术、特色安全性评价技术等研究,选择有浙江优势特色的药材资源和研究基础好与疗效好的中药方剂进行中药高效特色产品研发和特色中药保健品研发,对中药大品种开展二次开发或优势特色研究,对重点品种开展深入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和产品标准国际化研究;开展中药提取、分离提纯、干燥、制剂成型、包装设备、在线检测与控制等工艺环节的新型技术及设备及自动控制制药成套设备的研制。

4.新制剂和新释放系统

开展主动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口服缓控释、速释给药系统、粘膜给药系统、载体给药系统、生物技术药物给药系统等研究开发。开展口服缓控释、速释给药系统的基础生物药剂学性质研究、体内外相关性以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开展新药物载体和新型药剂辅料的研究、载体给药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研究和发展具有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特点的新技术、新辅料;开展适用于生物活性高、给药剂量低微且需要长期给药的长效、控释给药新剂型研究。

        4.物联网技术专项

        为在国内外物联网研发竞争中取得优势,在应用中先行占位和取得市场效应,并以物联网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本专项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攻克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与配套软硬件,物联网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规模与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1.数据感知与采集技术

重点研究海量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存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着力研发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传感装置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系统能量供应技术,取得一批物联网技术专利和重要技术标准。

2.网络传输与协同处理技术

开发短距离无线通信核心技术和模块化产品,研究相关接口、网关、异构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解决物联网节点间的双通、路由和协同。开发新一代宽带无线数字通讯技术及装备,加强三网融合过程中组网和协同处理的研究与应用。

3.物联网集成技术

解决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商用成本较高、安全和隐私泄露等各类实际难题,积极推进系统解决方案标准化工作。实现与各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融合,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4.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

加快多维码、射频识别、导航定位、短距无线通信、云计算等物联网初级阶段成熟技术的应用推广。重点支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安全监控、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城市管理、数字社区智能交通、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港航服务、资源管理、数字旅游、文物保护、远程传媒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形成一批物联网研发基地和物联网产业集群应用示范区。

         5.海洋开发技术专项

        为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规模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十二五期间本专项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船舶设计制造、港口物流、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开发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海洋装备业

重点开展海水淡化装备、潮汐能装备、风电装备、海洋环保装备、港口机械装备、石化成套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开发。在自升式钻井平台、起重兼铺管装置、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海上稠油及边际油田开发装置、深水水下采收系统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形成长链条、大配套能力。加强深海探测、深海取样设备、海底观测网络等研究,争取建设国家级深海取样装备研制基地。开展沿海与海岛潮汐能、风能、波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2.港航服务业

开展大型港口和港口集疏运网络建造技术、港口物流现代技术装备、海洋航运与港口服务技术装备、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展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铁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商品新型专业市场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中转转关电子商务及其增值业务技术研究。研究满足未来超大型干散货轮和集装箱航运需要的港口资源和推进港口群协调发展关键技术。突破沿海港口与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关键技术,提高多式联运水平。延伸区港联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现代港口物流链关键技术。支持第四方物流、保税物流、期货交割等新兴业务融合技术的研究。加快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扩大物流公共信息互联互通范围,提升电子口岸信息系统,推进数字港建设与示范。

3.船舶产业

开展船舶精深设计与建造、船用柴油机及齿轮箱等传动推进装置、船用导航及自动化装置等关键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研究船舶精深设计、船体与舾装虚拟建造、高效焊接、整体吊装、新规涂装、模块化建造、船舶检测及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现代造船企业船舶建造实时、动态、优化的全过程管理平台;加快船舶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新船型开发技术,船舶动力、制冷、供热综合节能技术,低能耗船舶操作及管理体系研究;加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工业研发设计与攻关,重点研制海洋工程船、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艇邮轮及大型船用柴油机及齿轮箱等传动推进装置、船用导航及自动化装置等关键装备。

4.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

重点研究大吨位海水淡化膜元件及组器、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的制造技术。开展智能仪表、耐腐蚀材料、海水淡化前后处理、移动海水淡化、浓海水提取微量元素等技术研究,开发水电联产、热膜耦合等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和装备,研究临港石化工业和核电工业的海水冷却技术、大生活用海水的生化处理技术。建设国家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产业联盟。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化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加快车船用移动淡化装置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开展临港石化工业和核电工业的海水冷却技术、生活用海水的生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开展海水制氢关键技术、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等综合利用技术与生态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发。

5.海洋生物与制品

重点加强海洋生物与药物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利用,研究开发高附加值海洋生化制品、保健食品和天然海产药物。进行主要增养殖生物种质创制、高效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海洋药用资源生物培养、具有资源优势的海洋药物开发、海洋药物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生化制品、保健食品和天然海产药物。加强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制品、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药物、低值水产资源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海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鲜活水产品现代物流工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6.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安全监测预警

加快海洋运输和生态环境安全关键技术创新与海洋环境灾害应急防治技术等研究,重点开发海洋溢油、赤潮等有毒藻害、外来海洋生物入侵、船舶压舱水排放污染、化学品泄漏或爆炸、海底管线毁损等海洋突发事件快速预警预报与应急救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设海洋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及可视化立体网络、应急响应辅助决策平台和信息快速分发系统。开展陆海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加快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港口作业、海洋工程建设等涉海活动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展近海生态环境的污染特征与修复、岛礁和滩涂等典型生态的资源保护、近海濒危水生生物救护和人工驯育等技术的研究,加快近海富营养化和碳循环的自动监测。开展码头、海堤与防波堤安全监测分析,跨海大桥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海上大雾、大风等灾害天气监测和预报预警,海上安全与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等的研究开发。

      (四)成果转化工程

        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充分发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作用,建立专家服务组,加强科普宣传,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减排技术、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和服务业数字化技术三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全面提高全省人口健康水平和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和生产服务水平。

       1. 减排治污技术转化工程

        减排治污技术的面很广,重点转化推广污水处理厂提标减排和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处置技术、工业废气生物净化技术和汽车尾气污染减排技术。至“十二五”期末,重点行业工业废气净化处理达到国内先进,生活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1)污水处理厂提标减排技术、污泥减量化无害化技术转化推广

目前污水处理厂已成为COD重点排放点,污水处理厂污泥成为二次污染源,因此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厂提标减排技术、污泥减量化无害化技术转化推广力度,以达到削减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总量的目的。

污水处理厂提标减排技术转化,重点推广应用复合高效水解技术、高效COD降解菌技术、高效絮凝药剂技术等污水处理厂COD提标减排技术,曝气生物流化床技术、生物移动床技术、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等污水处理厂氨氮、总氮提标减排技术,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技术等废水总量减排技术。

污泥减量化技术转化,重点转化推广适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部分工业废水混合的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水热解技术、污泥调理技术、深度脱水技术设备综合集成的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泥减量化集成技术。

污泥无害化处置技术转化,重点转化推广综合控制二恶英、重金属、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污泥热处置系统污染物控制技术,节能的污泥干化焚烧、热解系统技术与设备;推广污泥固态发酵资源化利用技术。

2)工业废气生物净化技术转化推广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是适用于既无回收价值又严重污染环境的恶臭废气和中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技术,适合在市政污控、医药工业、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机电制造喷涂等行业中推广应用。主要推广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多组分恶臭废气的生物净化技术,石油化工行业复杂多组分工业废气生物净化技术,机械、电气设备、家电、汽车、船舶、家具等制造行业喷涂作业中低浓度、大风量喷涂VOCs废气生物净化技术,中低浓度难降解VOCs物理/化学强化氧化预处理生物净化集成技术。

3)汽车尾气减排与净化技术转化应用。

 

         2. 基层卫生适宜技术转化工程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农村和城镇社区普遍推广应用慢性病类、妇女儿童类、急救类、康复护理类、中医药类、公共卫生类、眼耳鼻喉皮肤病类、计划生育类等8大类100项以上卫生适宜技术,并建立省级卫生适宜技术转化推广指导中心和卫生适宜技术研究中心,建立50个左右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培养一大批面向基层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提高社区、乡镇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

慢性病类:主要推广农村高血压行为干预、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无痛性消化道内镜术、冠心病血脂干预技术等慢性病预防治疗技术;

妇女儿童类:主要推广小儿骨碱性磷酸酶检测技术、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管理、子宫颈癌的预防及癌前期病变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等妇幼疾病防治技术;

急救类技术推广:主要推广高渗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等医疗急救技术;

康复护理类:主要推广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改良的术前备皮法等康复护理技术;

中医药类:主要推广杉树皮外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等中医药治疗技术;

公共卫生类:主要推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快速筛查检测技术、食物中毒毒鼠强、有机磷快速测定前处理技术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

计划生育类:主要推广B超查环技术、计划生育手术后的规范随访、宫内节育器等,提升基层生殖健康水平。

 

        3. 服务业数字化技术转化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文化传媒、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形成若干行业数字化应用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转化推广电子编码、物流运输实时监控等物流信息系统技术与区域性物流运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商贸流通与第三方物流技术;

转化推广数字认证与电子合同技术,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装备技术,无缝协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技术等方面的电子商务技术;

转化三网融合技术,二维、三维动漫技术,数字内容版权保护与管理技术,文化遗产高保真技术,跨媒体检索与智能搜索技术等方面的文化传媒技术。

组织新型电子商务服务示范工程、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数字医疗示范工程、动漫影视制作工程、专业市场移动商务示范工程等应用示范工程,以应用示范带动面上推广。

 

       此外,在环境污染治理、“三废”排放控制、废弃物再生利用、自然灾害预防与救助、消防技术、生产设备与工程设施安全检测、智能交通、癌症预防、代谢性疾病预防、重要传染病防控、卫生保健技术领域,以及医药制造产业、海洋产业、环保设备产业等方面,与行业管理部门协作配合,选择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和引入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有计划地在省内推广应用。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领域科技创新环境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直接关系民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领域放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地位。各地区按政策进行的环境补偿资金、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以一定的比例用于开展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技术创新;承担省级重大重点自主创新项目的骨干人员,所在单位的创收任务与分配制度应给予优惠;贯彻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和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加大对领导重视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考核力度,在科技强市特别是科技强县(市、区)的指标中充实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内容。

      (二)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投入

        各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应主动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公共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强省、市、县联动,共同出资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对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更多支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对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科研领域,鼓励设立多种类型的竞争性科研经费,增加科技人员课题经费的获取渠道。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项目,积极引进外资投入我省社会发展科技产业。

      (三)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把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发现和大胆使用优秀科技人才,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科技立项制度、科技项目评价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以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平台,做到以项目引人、以项目育人、以项目树人,着眼于培养和发现人才。在重大项目的考核指标中,增加人才培养的考核内容,做到实施一批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要把使用优秀科技人才、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凝聚科技人才力量列入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计划与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社会公益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以量大面广的小项目支持非共识研究和小人物科技创新,促进百家争鸣和小人物成长, 对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有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及时给予支持,建立强大的后备科技人才队伍。

      (四)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建立以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项目带动和引导创新主体建设的机制,促进相关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引进创新载体、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服务与中介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创新型企业与骨干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新药创制、海洋科技、环境保护等成效显著的省级创新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在节能与减排、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现代服务业、防灾减灾等技术领域扶持培育一批重点科研院所,着力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继续鼓励相关高校加强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现代服务业、防灾减灾等技术领域的重点学科建设。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立足区域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创新载体。根据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需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载体,努力实现社会发展领域相关技术及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不断提升相关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五)加强科技合作,加快成果转化

        加强省市县及各部门的联动发展,建立健全部省会商、厅市会商和部门会商制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发领域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层面的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继续鼓励和推进民营企业与“ 863 ”计划成果、国防军工科技成果的对接,进一步组织实施国内科技成果引进转化项目,解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难题,不断提升全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大力加强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本省的转化应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鼓励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与先进适用技术,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转自: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