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蒋泰维厅长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上讲话的通知
2011-11-22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

        20111024日,我厅在湖州组织召开了全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蒋泰维厅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将蒋泰维厅长在全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的讲话要点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蒋泰维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很重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实际上也就是市县科技工作会议,市县科技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把各地好的经验加以总结交流,把市县科技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我概要地就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推进的一些想法,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市县科技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市县科技工作得到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内涵不断拓宽和丰富,无论是物质载体建设,还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区域创新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基本确立。根据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结果,2009年我省研究开发经费398亿元,2010年达到了494亿元,其中82%来自企业,是全国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较高的省份之一。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达到7842家,占规模以上企业1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20002009年,全省R&D经费增长10.9倍,其中企业增长12.7倍,明显高于高校7.4倍、科研院所4倍的增长幅度。2010年,企业R&D人员18.6万人年,占全省R&D人员的83.1%。全省企业研发机构5694家,占全部科研机构的81%,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47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4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60家。目前,我省企业科技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的科技项目和获得的专利均占全省的8090%,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高新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高新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去年,绍兴省级高新园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省自杭州和宁波之后的第3家国家级高新区。同时,嘉兴、温州、金华、衢州和德清等省级园区升格申报工作也已经启动,科技部已组织专家对温州、嘉兴和衢州高新园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新批舟山、德清、嵊州、海宁、绍兴柯桥和嘉兴秀洲6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增挂省级高新园区牌子,省级高新园区达到16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今年新建省级基地5家,目前全省共有8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中,41家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今年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新园区、基地内企业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三是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已建立了60个基础条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现代纺织、新药创制、汽车及零部件创新平台均已经通过了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论证。据对2009年前启动建设的49个重大创新平台的统计,累计提供检测服务约135万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880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00项,资助经费超过20亿元,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708项,获授权专利1371项,加入平台服务层的企业数达2.36万家。

        四是“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全省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其中,浙大网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今年9月得到国家批复,有望今年得到批复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横店集团联宜电机、古越龙山、聚光科技和浙江海洋学院等。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1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4家,总场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三,直接孵化面积达到280万平方以上,在孵企业5673家,累计毕业企业1840家。科技中介机构加快发展,培育认定了省级重点科技中介机构60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24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网上技术市场不断繁荣,连续举办8届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已建设纺织、模具、五金等25家网上技术专业市场,累计发布技术难题5.5万多项,签约项目2.12万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94.5亿元。

        五是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全面启动。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已有17家科研机构正式入驻。今年9月,省政府、国家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未来科技城)推介会,会上签约的有香港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交通部科研所、桥梁所等4个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院、GE22家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签约入驻。同时,杭州滨江新区、大江东创新基地、宁波研发园、温州大学科技园、嘉兴科技城和孵化城、湖州南太湖科创中心、舟山海洋科学城、舟山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衢州大学科技园、丽水生态科技城、德清科技新城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在各地加快布局建设。

          (二)创新体制和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四位一体”的工作布局,改进完善了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强化了创新环境营造、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按照“五个转变”要求,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管理由重项目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重审批向重培育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转变,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由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转变。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方式,优化了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提高了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建立了部省会商、厅市会商和部门会商工作制度。推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制度,科技计划项目预算评审制度,项目验收财务审计制度等。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省市县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二是科技金融结合已逐渐破题,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社会科技投入和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同时,银行信贷一块、风险投资一块、知识产权质押一块、科技担保一块、科技保险一块、财政支持一块的“六个一块”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建设。今年省办公厅转发科技厅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建设试点、改革科技信贷管理制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科技融资担保、推进开展科技保险等政策。省政府设立了5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杭州、绍兴、湖州、嘉兴等市和部分县也设立了引导基金,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目前,我省创投企业已达78家,创投管理资本达到330亿元,创投机构和管理资本均居全国第3位。2009年来有60多家科技型企业成功进入深圳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挂牌交易。20092010年浙江省专利权质押融资达到3.46亿元,温州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建设已经起步,杭州银行设立了全省第一家科技支行,累计发放贷款19.24亿元,信贷客户中科技型企业205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也在逐步推进和发展。科技担保已有一定规模,全省已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00多家,担保资金总额近100亿元,累计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担保7万多次,担保总额达1100亿元。科技保险也在逐步推进,与建行、人保合作试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面向高新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杭州、温州、湖州和宁波高新区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全国第一家省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浙江中新力合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已于今年9月正式挂牌营业,部分市县出资参与,注册资本金3亿元,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数银在线”开辟设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专区。

        三是国内外科技合作不断扩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成绩喜人,累计引进共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854家创新载体,总投资超过230 亿元,引进科技人员1.6万多人,引进成果1300 多项,引进专利1500多项。军民科技合作走在全国前列。先后在全国多地举办军工合作对接交流大会,加强浙江民营企业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兵工集团等国防科工单位的对接交流,实施军民科技合作项目350项,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国际科技合作向纵深推进。全省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72项,已建有24家留学生创业园、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0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3个海外企业研发机构。

        四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逐步从以往的一次性购买科技成果、委托开发、联合攻关,发展到共建企业研发机构、研究院所等各种创新载体,以至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等,合作程度渐渐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已有5000多家企业与全国5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产学研联合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十一五”时期组织实施2400多个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其中80%以上由产学研合作完成。产学研联合共建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我省60个行业、区域创新平台有5万多家企业和一批高校、院所加入。同时还通过产学研联合共建了一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许多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大学,大学实验室向企业开放。产学研结合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首批培育1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成员达261家,总投资22.9亿元。产学研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了一批教授级董事长、博导型总经理,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涌现了像聚光科技、浙大网新等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围绕产业集聚区推进产学研合作,全省向42个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派遣了由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组,取得了较好成效。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五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围绕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孵化器税收减免、加速折旧和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了宣传培训与贯彻落实。2010年,预计企业研究开发费抵扣税收优惠金额达到76.8亿元,过去三年累计达到13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金额达到45.9亿元,过去三年累计达到95亿元。

        六是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对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从以往多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5位。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绍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台州、义乌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慈溪市等11个县(市、区)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杭州西湖区等34个县(市、区)成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市、区)。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美国2010年度《特别301报告》对我省为改善知识产权执法所做的努力表示了充分肯定。

          (三)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加快,我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个试点省。全省涌现了8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40个先进县(市、区)、11个示范市县。55个县(市、区)成为省级科技强县(市、区)。创建了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17个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超过1亿元。杭州、嘉兴、宁波被国家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嘉兴为副中心,市、县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各市县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特色明显。杭州市在着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方面做的很有特色,设立了10亿元规模的创业风险引导基金,建立了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另外,推出的天使担保、联合风险池、创投超市、贷款贴息等,形成了日趋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宁波市这几年在科技经费投入上手笔较大,地方法规明确规定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三个百分点以上。由于科技投入强度大,引进的大院名校合作建设的很成功,中科院材料所二期(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也已启动建设,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宁波的高新区研发园区发展得也很好,集聚了一大批企业研发机构,省政府拟在下个月召开全省高新园区工作会议,请各位实地考察学习。温州市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创新项目,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积极争取打造国家激光产业基地、启动建设温州市大学科技园、规划申报温州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共建中意纺织服装联合研究中心等工作都可圈可点。嘉兴市大力引进大院名校,打造科技城、孵化城,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建设,已形成“四城联创”的工作格局,科技资源加速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副中心的地位已逐步确立。湖州市实施的南太湖精英人才计划在全省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显著。南太湖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也很成功,集聚了中科院等一批高校院所的研发机构,成效也很明显。继杭州、宁波之后,我省第三个成为国家LED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城市。绍兴市积极推进高新区建设,省级高新园区于去年成功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舟山市围绕海洋经济,建设舟山群岛新区,集全市之力建设海洋科学城,打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产业基地和服务基地,做好科技服务海洋大文章,手笔大、起点高,海洋国际科技合作园已得到科技部批复,此外,金华市在强化产学研合作,连续多年举办工科会,推进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建设;衢州市围绕氟硅产业发展,建设氟硅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氟硅技术研究院,组织申报国家高新区、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台州市实施科技型企业建设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台州科技园;丽水市加快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建设,规划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等,均有各自的创新和亮点。

        各县(市、区)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宁波鄞州区成功地引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德清县在全省成立了第一家科技担保公司后,今年9月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规模为2亿元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佐力科创小额贷款公司,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上虞市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出资1.8亿元,筹划组建上虞市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临海市用“四千精神”推动军民科技合作,建立了首个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与兵器集团201所等70多家军工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有7家在临海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引进了13位专家常驻临海。工作有特色、有创新的县(市、区)还有很多,今天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四)区域创新能力和绩效大幅提升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0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科学发展总水平居全国第4位(其中,创新指数列全国各省区第2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

        二是科技产出绩效显著。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在水稻育种、风力发电、电动汽车、嵌入式CPU、空分装备、抗肿瘤等新药创制、绿色化工、数字纺织机械等重大机电装备、磁性材料、水果保鲜等领域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培育了一批创新团队。2010年全省专利授权量11.46万件,比2005年增长6倍,有效专利数居全国第2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第4位。我省“十一五”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4项,较“十五”获奖总数53项大幅增加。

        三是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认定了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3家,创新型示范企业81家,累计认定创新型试点和示范企业309家;其中35家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均居全国前三位。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累计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居全国前列。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今年新认定27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认定4108家。

        四是科技对转型升级作用明显。据中国科学院评价,2010年浙江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三位,高于广东、江苏,其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7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一倍以上。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发了一大批新产品,2010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超过了1万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9.6%,较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

        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取得上述成效,来之不易,得益于各市县、各部门和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科技厅向各市县科技战线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总结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是关键。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可以总结这样一个规律,一个科技工作有亮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特色、创新活跃的市县,背后都有一任任在大力支持、大力推动的科技书记、科技市长、科技县长。

        二是引进集聚科技资源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捷径。“十一五”以来,我们通过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引进并集聚了一大批知名高校院所和高端人才。引进共建的研究机构规模已超过我省原有科研机构的总和,引进的人才相当于再造一个多浙江大学。我省很多市县原有科技基础条件薄弱,这些年创新日益活跃,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主要经验就是优化了创新环境,引进集聚了一大批优质科技资源,并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引进集聚科技资源,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是紧紧围绕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根本。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我省区域创新体系之所以会取得显著成效,关键是抓住了企业主体的需求,通过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项目、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向重点块状经济派遣专家服务组等各种方式,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突破解决重大关键技术,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企业培育和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高新技术企业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表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为经济和科技结合的纽带,思路是对的,成效是明显的,今后要巩固加强不动摇。

        四是加大投入、搭建平台、改善条件是保障。这几年来,我省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得益于科技投入的大幅增长。到2010年,省市县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21亿元,R&D经费已经达到494亿元,占GDP比重每年增加超过了0.1个百分点。很多市县财政出资建设了一批区域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服务中心。很多企业也舍得投入,牵头建设了一大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引进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创新条件,推动了我省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五是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甘落后是重要因素。有为才有位。一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做得好的市县,都有一个尽心尽责、队伍精干的科技部门,都会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开拓创新,出思路,出政策,敢作敢为,雷厉风行,抓落实,促成效。

        二、正确认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极为复杂,保持我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和新技术革命趋势给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

      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危机使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在范围、速度、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水平。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加快发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加速变革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变化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机遇。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各省市、各地区也纷纷凭借各自优势,在创新人才、先进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如何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是新阶段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企业技术创新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竞争的焦点已从生产活动前移到创新的能力,竞争的层面已从单个企业转变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资源越来越聚集于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完善的地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谋划建设承载并集聚创新资源的载体,优化激发创新活力的机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支撑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二)区域创新体系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核心和关键。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五大体系之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多样性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是构筑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区域创新体系的成熟程度是决定产业分工的基础条件,创新体系越完善的地区,创新能力越强,往往控制着产业分工高端的环节,创新体系薄弱的地区,只能从事产业链低端的环节。不难发现,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异军突起的区域,往往是创新活跃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必然有一个层次清晰、网络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有效支撑着各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这样的创新体系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国家三大战略、四大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三农问题,对创新体系建设提出迫切要求。

        目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社会民生是我省新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市县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能耗、高污染、低成本、低技术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从横向比较看,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浙江经济年均增速达13.3%,仅次于广东,排在全国第2位。进入新世纪后,20012003年,GDP增长速度居全国第5位;20052007年居全国第9位,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全国的倒数第9位。自1994年以来,浙江GDP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4位,广东、江苏、山东则一直位列国内经济总量的前三,就绝对额而言,近几年来我省GDP总量与前三位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变化曲线成扩散喇叭型。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经济增速的放缓,显露出我们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问题。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极为迫切。新时期,我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点、舟山群岛新区”三大国家战略等,都需要依靠创新驱动。解决民生问题、三农问题,又都无一例外地要把科技作为发展的主题。

        当前,我省区域创新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我省大型企业仅有189家,远落后于江苏的416家、广东的426家、山东的369家。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结构带来的问题是:每个企业研发机构小,科技人才缺乏,研发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82%,仅列全国第8位。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占比低,发展速度不够快。2010年,我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7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为18%。而江苏、山东省分别达3.04万亿元和3.16万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0.8%32.4%。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差距也在扩大。目前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场地面积只有300多万平方米,而江苏早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苏州和无锡都达500万平方米。

        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10年我省R&D投入总量明显低于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的水平,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大大低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有不少市、县(市、区)科技部门管理的经费还不到500万元,很难发挥什么作用。

        四是科技人才资源不足,引进力度不够。我省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其他市县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比重43.6%,排在全国的第20位,而且引进人才成本高,甚至还存在人才外流的趋势。

        五是专利在全国的地位在下降。2006年前,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到2006年,江苏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我省,我省利申请量位次降至第三。到2009年,江苏专利授权量再次超越我省,我省专利授权量位次又降至第三。发明专利偏少,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五位。

        六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服务能力弱。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创业风险投资尽管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投向初创期的仍然不多。

        七是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总体来说,我省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好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管理工作的要求,编制少,工作条件差,一些县(市、区)的科技管理部门,编制不到10人。专业的科技服务机构缺乏,服务能力也不强。

        三、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举措

        通过五年努力,进一步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在布局上,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嘉兴、温州为副中心,各市、县各具特色,全面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

        到2015年,从全省来说,要实现一个率先,五个翻番,的发展目标。即:率先在全国进入创新型省份的行列,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全省R&D经费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30%

          (一)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

        积极推进一批市、县(市、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创新型城市,是保障我省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的战略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赵书记在全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力量开展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调研工作,提出了《关于开展创新型城市(县、区)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文件将于近日下发。总的要求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全省有一半以上的设区市达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准。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进入创新型县(市、区)行列。为此:

        杭州、宁波、嘉兴三市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进度,为其他市县提供示范。其他设区市要借鉴杭州、宁波、嘉兴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为争取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尚未达到科技强县(市、区)要求的县(市、区),继续积极开展创建科技强县(市、区)活动。已经授予科技强县(市、区)称号的科技强县(市、区),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创创新型城市(县、区)。

        各地要加快研究制定创新型城市(县、区)创建规划和政策,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和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加以推进。同时要学习江苏、广东等地开展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乡镇、专业镇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科技工作向乡镇延伸。

           (二)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和联盟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到2015年培育5000家创新型企业,这是全省“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的重要任务。创新型企业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标志就是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创新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自主知识产权。各市县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市县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分级培育,逐级提升,努力形成国家、省、市县级创新型企业梯队。在工作方法上,要通过示范一批、试点一批、带动一批的方式全面开展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把创新型企业发展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排头兵,改造提升重点支柱产业的领头羊,整合利用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资源的主力军,带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引领者。从明年开始,要建立创新型企业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对各市县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要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快培育、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要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要求,帮助企业做好专利的申请、保护工作。引导企业做好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的引进,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指导企业做好企业研发经费专账核算,清晰归集研发经费。要积极引导和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羊。要发挥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龙头骨干企业。

        加块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方设法,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海内外浙商,领办和参与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导传统企业创新创业,收购兼并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造升级为科技型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二是做大做强企业研发机构。要积极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各市、县要研究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依托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要先行布局,在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符合条件的,升格为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共同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结合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海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高级工程师。

        三是落实好政策引导创新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主动协调税务、财政等部门,认真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可视同软件企业享受软件企业所得税政策。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型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符合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科技型企业、国家技术中心等单位进口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

        四是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各市县要先行先试,围绕本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一批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组建一批市、县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于取得较好成效的市、县级创新联盟,积极向省里和国家推荐,推动其升格发展。充分发挥已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引导和支持联盟面向产业和产业链发展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带动一大批关联企业快速成长。

          (三)加快创新载体平台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区域创新条件。

        一是积极谋划推进重点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创新基地是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产业的基地。赵书记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万人大会讲话中,希望全省出现更多更好的科技城。毛副省长要求高新园区都必须建科技创新基地。“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谋划,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创新基地。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理念,按照“特色鲜明、品质一流、作用突出”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和完善创新基地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集聚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和大学研发机构,引进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

        二是大力推进高新园区建设。省政府拟安排在下个月召开全省高新园区工作会议,对高新园区发展专题进行部署。现有高新园区要二次创业,扩容提升,借鉴宁波高新区的做法,规划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和研发园。温州、嘉兴、衢州等省级高新园区要抢抓机遇,力争早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同时在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强县(市)布局建设若干家省级高新园区。支持有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升格成为高新园区,努力把高新园区建设成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大院名所集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科技服务业发展基地、科技人才创业基地和现代化科技新城,推进高新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是继续推进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下一阶段的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努力提高已建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要想方设法根据平台发展的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提高创新服务的能力,开发有竞争力的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功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平台运行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创新平台。二是结合重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需要,新建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建设,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先行投入,筹划建设运行,符合条件的,升格为省级区域创新平台。三是要积极鼓励平台参与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实施,重点转化推广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四是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建设是科技型企业培育和成长的摇篮。我省目前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与江苏等兄弟省市相比,差距很大。首先是要动员各市、县加大力度,新建或改造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新建一批大学科技园。按照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做好调研,想办法,帮助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出思路,提建议。其次是各类已建科技孵化器要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从单纯提供物业和商务服务拓展到提供商务财务、后勤服务、知识产权管理、公共实验、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综合服务。探索建立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机制,为在孵企业获得创业投资支持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建立担保机制,为在孵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引进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转化创新成果。

        一是更加注重科技工作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建立中外联合试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双向互动的国际科技园或孵化器。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利用海外科研基础条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引进和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购买国外专利、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工艺配方和品牌。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外方合作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大海外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力度,组织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

         二是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和大型央企民企共建创新载体。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名校的合作,深入实施“432”工程,加大合作力度,深化合作内容,新引进共建一批高质量的创新载体,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要持续支持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800余家共建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这些载体在承接大院名校科技人才优势,引进科技人才,转化创新成果,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要大力推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继续以军民科技合作为抓手,挖掘资源,加强与军工集团和国防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引进军工集团和国防科研机构到我省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军工国防技术成果转移机构,建立国防科技产业园和军民两用产业基地。

         (五)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市、县都要结合本地需求,做实做强一批市、县级科技中介机构,为创新创业需求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科技咨询、科技评估、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投融资、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要想方设法支持已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符合条件的要积极争取成为国家和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要支持鼓励有能力的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市县设立或创办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二是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和科技会展业。加快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科技信箱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各市、县要积极参与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积极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各地分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本地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常年性服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结合各种国内外科技或作交流活动,大力发展科技会展业。各地工科会、成果交易会等活动要向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发展。要依托本地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加快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技术成果供需方对接。

        三是加快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区、块状产业集群、高新开发区园区、重大创新基地等科技服务供给与需求都比较旺盛的区域,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中介及推广等服务为重点,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企业,推进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形成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引导与鼓励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非核心的技术研发业务外包给社会化研发机构,将一些专业性强的事务性工作委托给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提高企业把握核心技术和核心业务的水平,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不断创造科技服务市场需求,扩大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容量。在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六)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要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规模,目前尚未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市县,要尽早谋划,争取设立,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进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组建创业风险股权基金和科技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扩大创业资本规模。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加大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开展非上市股权转让交易试点。

        二是不断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建设试点,增加科技信贷供给。有条件的市、县、高新区,要推动商业银行建立科技支行,筹划建设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引导组建各种形式的信贷基金、债权基金等,为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要主动加强银行的合作,创新开发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担保。有条件的市县要因地制宜设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担保公司。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损失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商业性担保公司发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业务。

        四是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按照《浙江省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工作,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拓展渠道。已经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市县,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推广,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尚未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工作的市县,要借鉴其他市县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先进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尽早开展。

        五是积极探索科技保险。今年我们与建行、人保合作试行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各市县可以通过保费和贴息联合补助、建立风险池等方式积极参与,也可以借鉴复制省里的做法,探索开展。要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导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帮助保险公司针对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生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开发科技保险产品。

        六是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积极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有条件的市县,要积极争取设立财政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担保和保险费用补助、科技信贷奖励等方式,建立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金融和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

         (七)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不断增加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

        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一是要激励。加大对专利授权的补助力度,激励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二是做好服务。鼓励专利服务机构、专利代办机构帮助企业的策划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明确保护权项,做好专利申请、维护等服务工作。三是将专利申请和授权与创新型企业创建、高新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挂钩,将专利拥有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将专利申请和授权与项目申报相结合,把是否拥有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申请的前置审查内容。四是支持企业引进购买专利或实施专利许可。五是积极推进专利质押融资,提高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六是将专利申请和授权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创新型城市创建、科技系统先进评选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强化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导向。把是否能够创造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与强化各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与发展过程的知识产权评议与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联盟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加强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预见与专利预警,为我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障。

           (八)加强创新体系的组织领导,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市县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是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要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任务,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科技管理部门要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市县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出谋划策,分解任务,落实措施,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科技更好地服务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要深化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活动,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作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评价标准。积极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监测评价,及时总结建设成效和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协调解决和推进,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机制和途径,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创新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科技进步法和省科技进步条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保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公共科技投入。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快建设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方案,明确财政投入需求,加强经费管理使用,力争取得更好的绩效。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素养,提高管理能力,改善行政效率。要进一步壮大科技管理队伍,培育发展一批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转化创新成果。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完善惩防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同志们,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有力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这次工作交流现场会,开阔思路,互相借鉴,加强省市县的协作与配合,努力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在新时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
 
 
 
 
 
 
 
 
转自:科技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