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03-09

2019年,温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高质量建设主战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政产学研合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30.4亿元、增长7.7%,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6.8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23.8%,高于工业投资12.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18.6%,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2.72%、全省第一。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13家、全省第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0家、全省第二。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544个,实现技术交易总额210亿元,使用创新券4.3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实施专项攻坚,自创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全力推进自创区“128”体系建设,年初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对自创区建设再部署、再推动,自创区发展规划纲要、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经市委市政府审议,已报省部研究。实施八大专项攻坚行动,全年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14个,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51个,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14项,认定创新型领军企业18家,推进突破性改革举措20个;建设开放型合作基地17个,引培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21个。十大核心指标快速提升,自创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19.9%,技术交易额增速144.9%,超出高线目标105个百分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5家,占全市的55.5%;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24家,占全市的50.8%;创投机构投资总额5.99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创新载体35家、引育高层次人才2355人,分别完成年度标线任务的199.7%、205.9%和235.5%。制定出台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培育方案。推动高新区“进等升位”,2019年国家高新区在全国排名第89位,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建设模式,29项指标实现高位提升。以科创走廊“2+6+3”行动体系为指导,组建市级自创区(科创走廊)建设专班,制定科创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梳理重点任务清单100条,启动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区块打造“三大会战”。

(二)强化平台招引,创新资源高效率集聚。一是引进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与国内双一流大学深度对接,努力打造“研究院经济”的新高地,国科大、浙大、华中科大温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速成果落地。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新引进4个国内顶尖创新团队,导入6个中科院系重点研发项目;浙大温州研究院引进32位高层次人才,创新中心入驻5个项目;北航浙江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实质性建设。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大获批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二是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结合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地图招引科技项目,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揭牌并实体化营运,天心天思总部揭牌落地,国家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电子(温州)信息港、浙江万信电气智能医保装备等项目已启动建设。中国眼谷累计入驻贝瑞基因、清大视光等30个项目。君康国际健康产业项目、中国长城(温州)自主创新基地项目等签约落地。三是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出台柔性引才措施,推荐申报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团队4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万人计划”人才14人。浙江中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中创生物分子诊断创业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加快“一器、一园、一基金”建设。承办中国•温州民营企业人才周活动,160多个人才项目达成合作。

(三)狠抓研发投入,创新主体高质量培育。一是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库。全年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13家、累计8429家,新增量全省第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0家,新增量全省第二。新增179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德力西、华峰入选第二批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名单,累计4家。二是攻关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省部共建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温州分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智能电气、工业机器人、激光与光电、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五大产业13个细分领域,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64项,其中自创区“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14项。三是完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7家单位入选第三批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数量与杭州并列全省第一。全年新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9家,累计达到11家。新增市级综合体9家,市级及以上综合体达到32家。建立激励淘汰机制推进综合体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耦合,切实服务产业、企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

(四)突出区域合作,协同联动高层次推进。一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嘉定率先实施高质量科技创新系列行动,联合举办第二届长三角科博会。推动上海创新载体纳入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实现创新券互通互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签约入驻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与杭州签订《关于深化数字经济全面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杭州和温州两大都市区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深化数字经济领域全面合作;与宁波签署《关于加快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地科技部门建立“共干、共守、共商、共享、共克”的联席会议机制。二是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和国际人才科技合作。深化中意人才交流合作试点,举办意大利时尚设计人才专场对接会。启动与德国科技人才项目合作,浙江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落地浙南产业集聚区。 “人才周”期间邀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0余人,以“人才设推、企业赶集”形式促进海内外智力资源和温州产业深入对接。全年新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355张。三是加快打造“科技飞地”。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正式开园,奔腾激光等21家企业入驻。乐清南翔科创合作基地、瑞安安亭飞地创新港等“科技飞地”先后揭牌运营,全市已在上海、杭州等地建成 “科技飞地”近10家,总建筑面积超2.1万平方米,已吸引50余家单位入驻,集聚各类人才300余人。

(五)大胆先行先试,改革创新高水平发力。一是借力自创区政策优势,实施突破性改革举措。锚定科技产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结合自创区发展实际,推广实施20项突破性改革举措,高新区依托“中国眼谷”项目探索“政产学研医”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新模式。高教园构建校地人才合作共引共享机制,破解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困局。瑞安园以“财政专户资金竞争性存放”助推投贷联动,支持企业创新。二是深入推进科技金融融合,探索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发布《温州市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鼓励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引入兴业证券等机构起草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融资计划,谋划发行全国首单技术产权债券融资产品。三是推进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厅市联动建设“科技大脑”。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市科技部门与中国移动达成战略合作,组建工作专班建设“温州科技大脑”,建设方案已报市发改和大数据局,打造智能化系统,汇聚全市科创资源数据。目前科技专家库系统和项目验收系统已上线试运行,实施科研诚信管理。四是突破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瓶颈,推动科技金融综合改革。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累计设立科技支行8家,市科投基金设立20支科创子基金,总规模达35.6亿元,累计在投项目38个。推广科技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和科技担保贷款,新增贷款企业65家、1.5亿元。今年以来温州科技金融中心累计举办路演活动92场,382个项目参演,促成融资合作18例。

(六)完善创新链条,科创生态高品质打造。一是加速科技成果产出转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25项,获奖水平居地市前列。科技成果拍卖成交23项、金额5748万元。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10亿元、全省第三。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由全省第7上升到全省第4位。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完善以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平台、综合性加速器为支撑的孵化链条,新增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星创天地4家。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解决人才创业融资难问题。成立温州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三是全面兑现科技惠企政策。推广应用“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推广应用培训会9场,培训企业超2500家,系统应用企业达2200家,用户量和活跃度跃居全省第三。2019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数和加计扣除额分别大幅增长63.56%和86.58%,享受研发后补助企业数和金额分别增长75%和66%。四是不断提升科技惠民水平。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和办理办法,一批农业新品种通过审定,5家农业种业创新型企业入驻园区。新选派科技特派员47名,温州市获评第十三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5场、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2期,实施10项市中小学校科技创新项目。五是科技工作显示度持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打造等多项内容纳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四个聚焦”全力推进国家自创区建设成效获高兴夫副省长批示肯定。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科技工作,批示科技相关工作107件,件件有落实,次次有回音。今年以来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播报温州科技工作新闻151篇(次),其中央视新闻联播4分钟报道温州企业研发投入工作。

(七)坚持党建引领,科技队伍高素质建设。一是从严从实抓好党建工作。落实支部建设“月报、季查、年评”制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推送“微党课”100期,组织“学习强国”平台在线学习。实施“四化”党支部提升工程,完成局属4个党支部和离退休党支部改选。开展“红七月•服务月”、科技下乡、科技企业精准服务等科技服务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科技服务民生,党员助推发展”服务品牌。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廉政警示教育。二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牢学习教育根本,组织原原本本读原文悟原理,开展专题研讨交流学、专题讲座创新学,共组织集体学习20多次。结合科技创新“三联系三服务”“三助三红”和“百日攻坚”行动,共查找梳理“9+4”专项整治、边学边改和自查自纠问题23个。全面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动态追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以整改实效助推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三是率全市之先完成机构改革。修改完善三定方案,开展“暖心”谈心谈话,解除干部思想负担,实现“个人意愿”与“组织需求”更好统一,逐批送岗到位。及时调整班子分工设立工作接替AB岗,成立重点工作督导服务小组,科学整合处室职能,选好配强中层干部,共调整处室9个、干部19名。树立了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我市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要求,以“奋战1161、奋进2020”为主基调,以“一区一廊”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主平台,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培优科创生态环境,着力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创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创新发展联动新格局。启动实施科技创新“836”计划,“8”是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优化调整项目举措;“3”是科创走廊“三大会战”,加快科创走廊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周边环境提升;“6”是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以有抓手、有清单、有品牌、有质量、有影响“五个有”为导向,推进工作项目化、清单化,主动作为、主动争取、主动亮绩,确保规定工作高质量、创新工作有亮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实施国家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完善自创区建设推进倒逼机制和工作进展晾晒通报机制,实行“月度例会、季度观摩、年度比拼” ,实现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实施高新区“进等升位”新超越计划,以省级以上高新区为建设主体,加快补短赶超。推动温州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国家高新区前50%(84名),乐清、瑞安2个省级高新区进入全省前30%(前15名),支持平阳、永嘉创建省级高新园区。指导乐清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创新先行先试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聚焦高新产业发展,加快聚焦科创资源,优化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提质打造十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十大创新型领军企业、招引落地十大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引育十大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攻坚十大“卡脖子”核心技术、深化推进十大突破性改革举措、亮化十大重点建设区块,提升两大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十大关键性科技指标。

(二)奋力打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三大会战”。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平台,组建专班加强人员保障,优化自创区(科创走廊)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实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两带六园”,启动重点区块建设、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提升工程 “三大会战”,落实责任定期销号,确保“周周有变化、月月见进展、季度出成效” ,力争形成100项左右高水平的会战成果。重点区块建设大会战要以“九大场景”为目标谋划打造十大亮点区块,重点区块确保有高科技的标杆型企业、高能级的研发机构、高精尖的高新产业项目、高端化的产业创新综合体、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和团队、高辨识度的主导产业、高效率的政府服务环境、高品质的城市功能配套、高颜值的周边环境,形成一批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交通网络大会战要实现两环主干道建设完成50%以上,同步推进通往两环的支路建设,谋划对快速路的改造提升,交通线路调整优化实现科创走廊内的重点区块基本全覆盖;环境整治大会战要实现已建成的主要交通路网、重点建设区块、环大罗山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基本全覆盖。

(三)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

1.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攻关突破核心技术。一是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联动机制,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经费配置机制,激发市场主体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制定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方案,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交流和对接合作。深入实施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按照企业研发投入予以普惠性的奖励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推进科技统计应统尽统。积极争取在我市布局重大基础研究装置,加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引培力度。力争2020年R&D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二是开展 “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聚焦重点技术创新短板,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原始创新。努力突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面向领军型科技企业需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合作,开展关键领域技术研发,构建“企业出题、科研院所答题、政府审题”创新研发模式。三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攻关,不断完善重大科技专项后备项目库,聚焦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高新技术支持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技术创新催生产业迭代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带动全市产业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

2.实施创新主体壮大工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力争新增高能级创新平台4个。评估现有载体带动产业发展情况,推动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华中院等高能级平台发挥实效,推进复旦大学温州生命健康创新中心和温州科思技术研究院落地建设。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布局,指导县(市、区)加大高能级平台引进落地力度。推动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拓面提质,整合实体研究院和转移中心资源,打造联合院升级版。二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深化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完善科技企业培育后备库建设,重点关注“小升规”企业,梳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200家,定期开展高企认定培训辅导,及时兑现奖励政策。力争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40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600家。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12%。三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计划,加快完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创新载体、高新技术园区等,打造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建设科创企业小微园10个,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加快培育硬科技企业,推进科技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力争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0亿元。

3.实施科技合作扩面工程,集聚高端科创资源。一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接国家战略,打造“研发创新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温州”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等“科技飞地”建设,统筹推进购地自建科创园二期,引入科创资源,发挥对外科创窗口作用。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科创要素资源对接,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深化杭温两大中心城市、两大都市区联动发展,协同宁波高水平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全省“一盘棋”。二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开展海外工程师计划,引进海外智力项目。继续推进中意、中德、中日人才交流合作。统筹推进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继续举办智汇温州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完善“一器一园一基金”建设,引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来温州创新创业。力争新设海外人才联络站3家,对接推进高端外国专家来温考察合作。筹建温州汽摩配、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产业海外创新中心,吸引海外人才在当地参与创新合作,形成科技创新成果向温州转移转化。三是搭建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平台。鼓励园区、高校、中介、企业等各类主体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争创国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巩固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开放型合作基地服务产业能力。围绕自创区两大主导产业,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推动人才团队、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平台“四个落地”。

4.实施科技服务提质工程,营造优良科创生态。一是完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提升省级综合体建设服务能力,推动市级综合体传统块状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完善综合体绩效管理,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切实发挥综合体效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综合体为平台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提升科创资源利用率。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类科创资源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依托综合体加速科技项目孵化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完善科技大市场建设,联动实施科技创新助力工程,举办成果展示推介与对接交流活动,打响技术拍卖温州拍品牌。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技术中保和技术市场,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力争全年技术交易总额超100亿元。完善“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产业园)”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组织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等成果转化工程,推进先进科技成果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超216个。三是以科技服务民生助力社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浙江温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助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科技特派员品牌,加快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聚焦生命健康产业,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作用,组织实施生命健康领域科技攻关。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实施市中小学校科技创新项目10项,组织2期科技夏令营,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氛围。

5.实施科技创新改革工程,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一是聚焦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化 “最多跑一次”改革。高站位推进改革先行先试,贯彻省“科技新政”,优化现有科技政策。简化项目申报评审、管理验收程序,加快“科技大脑”开发运用,完善科技决策机制,推动科技指标动态化监测、智能化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科技计划项目和载体申报、评审管理“一网打尽”。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服务, 努力实现“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推广使用全覆盖。二是聚焦研发创新积极性提升,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统筹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赋予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主动权,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优化科研管理,简化过程管理和工作程序,减轻科研人员科研工作之外的负担。同时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库,营造“崇尚创新、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三是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对接协调科技保证保险贷款和科技担保贷款合作银行和保险、担保机构,协调建立各方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专项贷款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保证保险贷款和担保贷款金额达1.5亿元。主动对接市财政局,协助推动科创子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

6.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有为科技铁军。一是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一岗双责”,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全年组织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6次以上。高标准推进“四化”党支部建设,继续举办“创新论坛”活动,引导全部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二是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引导机关党员在服务大局中破难攻坚,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和科技创新“百日攻坚”行动,探索建立“支部+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党组织+高层次人才”党建新模式,助推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挺纪在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快推进“清廉科技”建设。三是打造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聚焦科技工作者、创新研发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把握科技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方向,以挂职轮训等形式开展岗位锻炼,切实提高干部推动新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的能力。持之以恒开展机关文化建设,营造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机关文化,激发干部创新激情,打造一支“打头阵、当先锋、做尖兵”的科技铁军,为温州国家自创区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市科技局)